1.研究目标
本项目以实践取向为导向,将“互联网+”理念引入教育实践改革中,以系统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项目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构建“全程多维递进”教育实践体系,制定教育实践的目标体系,优化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系统化阶梯式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互联网+”教育实践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实践平台化和开放化,并通过建立量化可控的过程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教育实践全过程动态跟踪与管理。
2.研究内容
① 构建“全程多维递进”的教育实践体系
全程,即指从大一到大四教育实践不断线;多维,即指从三字一话、化学课堂教学技能、化学教研能力等多维度的教育实践能力;递进,即指“观摩-见习-研习-实训-实习”五阶段一体化递进式教育实践类型(如图1)。在全程多维递进教育实践体系中,实践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解决化学教师教育的瓶颈问题,关键是教育实践体系目标的确立。制定化学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确立化学教师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还需要突出建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和实践性能力的生成目标,将学科知识和从教技能整合到现实的教学实践场域,降低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化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课题组将依据确定的教育实践体系目标,对每个阶段教育实践课程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让每个阶段课程都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比如,教育见习课程包括六个模块:认识学生、熟悉学校学习环境、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教育研究、组织班队活动、批改设计作业。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教育见习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见习活动贯穿于化学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螺旋上升。
② 搭建“互联网+”教育实践网络平台
搭建“互联网+”教育实践互动网络平台(如图2),其核心目的是融合校内外的资源与力量, 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课程,汇聚优质资源,凝聚优秀师资,形成教学、评价、测评的校内外联动的支撑环境及机制,使“技能实训”“见习”“研习”“实习” 环节更好地相互交融,形成“U-S”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首先,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整体而言应是全程式的,应将实践训练项目合理分布到各个学期中,在专任教师指导和辅导员和班导师组织下,重点进行实践训练与自主研学。因此,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借助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网络化运行与管理。
其次,把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成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培养师范生的开放平台。建立学校与中小学实践基地学校的远程合作,使校外实践导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技能训练指导、咨询、服务和评价等,让师范生向专家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的交流。让他们经常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另外发挥实践基地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师范生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
第三,在平台上还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观摩案例资源。实践教学案例包括专家的专题讲座、优秀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案例、微课,优秀的学生微格视频、课堂教学视频等。
③ 建立量化可控的过程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第一,师范生个人教育实践档案管理。采用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档案袋2种形式,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观摩一见习一研习一实训一实习”五阶段实践教学过程记录。指导教师通过“互联网+”教育实践网络平台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发展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评价,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促使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发生,为每个师范生构建师范技能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学者或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情况,支持师范生开展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如师范生可通过在实践平台提交见习日志、实践作业、技能训练视频、实习教案、听评课记录、实习总结等,记录个人教育实践能力成长全过程。
第二,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中,引入现行的国家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来强化实践环节,完善评价体系。借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形式,采用结构化与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观察等方法,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 。
第三,成立教育实践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各阶段的管理制度,保障对学生教育实践各环节的全程动态管理,实现教育实践过程的全生命周期量化可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