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产地应选择土层较深厚、结构疏松、保水保肥耕性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壤土、粘壤土和沙壤土,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同时应距公路主干线50-100米以上,周围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空气、灌溉水、土壤环境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主要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当地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品种有:丁家早、中熟儿菜,“早富一号”。
3、育苗
3.1种子消毒:由于儿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侵染所致。播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40分钟然后洗干净,以钝化种子所带的病毒。
3.2适时播种:儿菜性喜温凉湿润二年生菜,种子发芽适宜温度在20-25度播种过早或偏迟就会导致抽苔发病或儿菜小,甚至不结儿,早播还易诱发儿菜病毒病,切忌提前播种,影响品质和产量,一般8月底至9月上旬(即处暑至白露)播种。利用海拔差,遮阳网措施延长播种期。
3.3避蚜育苗:由于儿菜病毒病是通过蚜虫传播,利用银灰色对蚜虫的趋避性,在育苗地周围用银灰色薄膜遮挡,上面用银灰色遮阳网覆盖,减少蚜虫的侵害和对病毒病的传播。
3.4苗期管理:苗期施1-2次稀薄人粪尿,2叶心时喷一次多效唑溶液,儿菜在5片真叶以前是最易感病的阶段,正是蚜虫秋季发生高峰期(9月中下旬),可用10%吡虫啉、蚜虱净1500-2000倍喷雾防治蚜虫。
4、定植大田管理 4.1适时移栽当幼苗真叶5-6片,苗高18-20厘米时即可定植,苗龄一般在30-40天。
4.1适时移栽当幼苗真叶5-6片,苗高18-20厘米时即可定植,苗龄一般在30-40天。
4.2合理密植稻田首次开厢时按厢宽2.1米,沟宽0.3米,沟深0.3-0.4米。种植儿菜时厢沟内保持7-8厘米深的水,厢面种植儿菜4行,规格为55-60×60厘米,亩栽1800-2200穴。
4.3施肥儿菜每1000㎏鲜重需氮5.4公斤、磷0.61公斤、钾4.6公斤,移栽后主要是肉质茎及侧芽膨大期,移栽成活后7-10天,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以及儿菜配方肥(有机质:N:P:K之比为15:10:10:5)50公斤。间隔10-15天进行第二次追肥,亩施清水粪加儿菜配方肥50公斤,以及尿素8-10公斤。第三次追肥再隔15天,亩施清水粪加尿素12公斤。
5、病虫害防治
5.1防治原则: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5.2农业防治: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优化农事措施防治病虫害,如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轮作换茬、深沟高厢、培育壮苗等,以减少病虫源,增强植株长势,增强抗虫害能力,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5.3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和夜蛾科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放置诱蚜黄板和安装杀虫灯对蚜虫和夜蛾科害虫进行诱杀。
5.4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HB4285、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对主要病虫害防治,建议在适宜时期施药。病虫害防治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时期,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6、产品收获及采后处理 在当年12月上旬至次年3月间,当儿芽突起,超过主茎顶端,完全无新叶呈罗汉状重叠即完全成熟可以采收,此时高产、优质、商品率高,如需推迟采收应将菜叶折弯盖心保护儿芽鲜嫩不劣变。采收时连叶齐泥削平,然后削去根、叶,并去泥、去杂、去病株菜头。 包装:应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分别包装。每批产品包装规格、单位、质量应保持一致。包装箱要求大小一致、牢固,材质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 运输:产品运输时做到轻装、轻卸,可用一般交通工具运输,车内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污染、不得与其它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运输中应防潮、防尘、防止雨淋。 储藏:儿菜应随采随销以保证其品质。冷库存贮温度0℃—1℃,相对湿度65%—70%,可贮藏一个月。
7、生产记录要求 要求列表,全程做好以下记录:A、农药、肥料购买及使用记录;B、农事生产记录;C、产品销售记录。
|